數位創新科技翻轉全球商業模式,台灣企業該如何面對新世代的科技轉型,塑造智能化的未來企業?協助台灣中小企業站上世界舞台,讓企業第二代或新創公司也能掌握時局變化、迎接挑戰、優雅轉身,美商鄧白氏台灣分公司23日舉辦數位轉型商業創新論壇暨發表會,帶領中小企業數位轉型,透過商業創新進軍全球市場。
隨著各企業積極前進海外,若能藉由第三方公正單位的客觀資料,除了深入了解當地的經營情形,並藉由各種商業數據資料,更可以選擇出最合適的合作夥伴,對於前進全球,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絕佳功效,接下來將分享實際的案例。
由資誠(PwC Taiwan)與台灣經濟研究院所執行的《2023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報告內可發現台灣的新創輪廓,其商業模式有51.5%屬於B2B業務形式,而B2B業務開發成功與否,攸關企業能否存活。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調查臺灣新創企業存活率,創立至第5年的存活率為57.43%,顯見新創企業要存活,絕對不能忽視業務開發的重要性。
由資誠(PwC Taiwan)與台灣經濟研究院所執行的《2023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報告內可發現台灣的新創輪廓,其商業模式有51.5%屬於B2B業務形式,而B2B業務開發成功與否,攸關企業能否存活。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調查臺灣新創企業存活率,創立至第5年的存活率為57.43%,顯見新創企業要存活,絕對不能忽視業務開發的重要性。
了解實質受益人對企業營運至關重要,能提升合規性、透明度和風險管理。實質受益人是對公司具最終控制權的自然人。識別方法包括客戶盡職調查、查詢全國商工行政服務入口網及委託第三方調查。挑戰在於公司結構複雜、資訊追蹤困難及隱藏身分。D&B合規管理平台整合多方數據源,有助企業快速辨識及持續監控實質受益人,降低風險。
供應鏈韌性定義為何?為什麼它對於企業如此重要?在英國《金融時報》的一則報導中,美國海關因懷疑福斯汽車使用的零件違反對華制裁零件來源,導致超過1000輛車被扣押。企業在全球擴展中可能會面臨各種風險,而供應鏈韌性能為企業帶來有保障且更大的可能性。
全球經濟情勢在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之下,企業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加,因此越來越多特別是國際貿易商,或是業務有跨境交易需求的公司,會購買「貿易信用保險」也稱為「應收帳款保險」,避免應收帳款變成呆帳,造成財務損失的情況。
企業管理信用風險的工具有相當多種選擇,其中一種是應收帳款承購(Accounts Receivable Factoring),其交易概念也可稱為應收帳款融資。應收帳款是每家企業開始有實際買賣關係後,所產生的財務會計項目,在還沒收到款項之前,應收帳款承購可以變成一種靈活的資金調度方式,以及降低可能無法收到帳款的風險管理手段。
鄧白氏今日公布台灣企業ESG評比表現!截至2023年8月底,美商鄧白氏在全球186個市場中推出ESG數據,全球ESG數據總量已突破8,000萬家企業,其中台灣的ESG數據量也顯著成長,從今年1月的17.7萬筆,在八個月內迅速提升超越30萬筆,增幅69%。這30多萬家台灣企業,涵蓋了台灣超過900間上市公司的ESG評比表現,公開發行公司(上市、上櫃、興櫃)及其子公司ESG分數達1萬筆,非公開發行公司ESG分數筆數多達29萬筆以上。
企業在供應商管理及採購管理,為何變得至關重要?在全球化及數位轉型的背景之下,加上地緣政治造成關稅壁壘﹨貨運系統供不應求,以及俄烏戰爭促使能源、原物料價格大漲,各種黑天鵝事件致使景氣變幻莫測,要掌握市場脈動更顯步履維艱。
伴隨ESG成為評估企業營運穩健性、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近年台灣及海外企業大幅設立「永續管理師」專職,協助組織邁向永續之路有可遵循的指導方針。根據國際媒體GreenBiz統計,2020年以降企業設立永續相關職務大幅成長 ;台灣知名人力銀行則發現「ESG永續管理師」是2022年十大亮點職務之一,顯見全球勞動市場對「綠領人力」更為求才若渴。
舉凡有商業貿易行為就會有金流的產生,「應收帳款」指的是企業出售商品或提供貨物/服務後,會生成一筆應收帳款,客戶有義務在一定期限內(多半給予客戶30 ~ 90 天時間)支付款項。 因此在定義上,「應收帳款」是客戶應該支付但還沒有支付的費用,本質就屬於客戶的「欠款」,如果客戶持續不付款,最終這筆費用就會變成呆壞帳。
有些產品要出口到美國,經常被詢問「你這個有通過FDA的認證嗎?」所謂FDA,指的就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由聯邦政府授權,從事食品與藥品管理的最高執法機關。
根據維基百科2,描述FDA主要職能是負責對美國國內生產及進口的相關項目進行監督管理,這些產品須經過FDA檢驗,證明安全才可在市場上銷售。
永續報告書前身為 CSR 報告書,在 2021 年起由金管會統一更名為永續報告書,永續報告書的主要目的為公開企業在環境、社會及治理相關的資訊,傳達企業在永續經營上的規劃與成果,透過提高資訊透明度的方式,讓各個利害關係人能透過永續報告書,清楚的檢視企業的永續政策推動與管理成效。
溫室氣體造成地表升溫、極端氣候現象頻傳,聯合國呼籲減碳行動刻不容緩,「淨零減碳」是全球共同課題,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球已有超過110個國家宣示在2050年(一些國家在2060年)要達到溫室氣體净零排放的目標。 對於企業,減碳大戰為何無法置身事外?未能落實溫室氣體盤查、制定減碳策略,將與營運競爭力息息相關。
呆帳(Bad Debts)指的是企業提供貸款或其他債權行為,當客戶、借款人不再有能力或無意願償債,導致企業無法回收款項,在會計帳目上,就會被列為「呆壞帳費用」。
呆壞帳費用產生後,會讓公司損益表的應收帳款金額變少,因此呆帳會影響一家企業的財務預測及造成現金流不穩定,更嚴重者,影響企業的信用評等和聲譽。所以一家營運良好的企業,為了維持自身金流穩定,必定要適時監督客戶信用與金流狀況。如何妥善處理呆帳,並適時監測自身與客戶財務風險,成了企業經理人的必修課。
商業環境不管經過多長時間嬗遞、多少商業模式迭代,不變的是,就是越能掌握全面的資訊的企業,像是市場走勢、金融狀況、智財權…等,做生意時越能確保自己維持領先優勢。不過時間也是經營事業的成本之一,越來越多人會選擇「工商徵信」管道,透過長期追蹤、及早洞察來避開潛在的風險。
美商鄧白氏今天發布2023年第二季的「台灣企業樂觀指數」(BOI)調查報告,整體企業樂觀指數為65.4,較上一季上升6.7%。這是自2022年第三季以來首度止跌回升,終結連三季下跌。調查的六項參數中,包括銷售量、新增訂單量、浄利潤與雇用員工數等四項參數的樂觀程度均有所提升。
美商鄧白氏今天發布2023年第三季的「台灣企業樂觀指數」(BOI)調查報告,該指數顯示,自今年第二季以來,BOI已連續兩個季度增長。
「台灣企業樂觀指數」調查,主要係依據製造業和服務業受訪者對六個關鍵參數的樂觀程度,即營業收入、稅後淨利、銷售價格、新增訂單數量、備貨水準和雇用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