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並將之運用於行銷和廣告目的。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ESG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的縮寫,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朔至2004年,當時在一些討論及倡議中有提及ESG的基本思想,而正式被使用則是在2005年由聯合國發布的《責任投資原則》(UN PRI)一文件中。
藉由三個指標設立具體的實踐原則,讓企業能夠邁向永續經營。透過許多企業或投資人評分,呈現的級距被視為評估一間企業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會間接影響投資決策。
近年來,疫情、戰爭、全球氣候變遷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影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與這個世界共存,同時企業也需要在營收成長及保護地球等目標上取得平衡,進而達到永續經營。疫情、戰爭及天災所帶來的影響,讓許多品牌供應鏈斷鏈,公司營收也面臨挑戰;網路興起的時代,更是讓企業的一舉一動被放大檢視,任何不當行為都會被快速傳播,企業聲譽也受損。現今的企業必須學習在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中,應該如何落實ESG,減少風險的衝擊。
大型企業開始揭露ESG相關資訊,除了靜態的ESG數據分數,更是需要透過動態的展現,讓企業揭露的不僅僅是過去的財務經營績效,更是以ESG的目標實現永續經營。
目前企業在發展ESG時,大多注重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較難兼顧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在台灣,企業在ESG相關知識及數據上資料不足,加上評比方式多元,因此,企業將ESG納入策略規劃時難以訂定清楚明確的方向,導致落實ESG成為遙不可及的目標。
若台灣中小企業要落實ESG且開始轉型為低碳製造,產品設計、原物料開採及製程皆需要開始調整,然而對於資源相對較少的台灣中小企業來說,發展ESG的任務也更為艱鉅。
ESG已經是全球潮流與企業發展趨勢,企業必須在這場國際賽局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鄧白氏提供企業商業數據以及ESG相關的公開資訊,涵蓋全球超過 1200 萬家上市及非上市公司,鄧白氏ESG評比與六大永續準則(包含CDP, SASB, GRI, UN SDGs, TCFD, UN PRI)同步,提供一致的基準,幫助企業兼顧短期獲利與長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