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ESG?ESG指標有哪些?

ESG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Governance)的縮寫,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朔至2004年,當時在一些討論及倡議中有提及ESG的基本思想,而正式被使用則是在2005年由聯合國發布的《責任投資原則》(UN PRI)一文件中。

藉由三個指標設立具體的實踐原則,讓企業能夠邁向永續經營。透過許多企業或投資人評分,呈現的級距被視為評估一間企業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會間接影響投資決策。

 

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代表企業需重視環境永續議題,涵蓋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碳排放、氣候變遷、環境永續、碳排放量、汙染處理等。

社會責任(Social)

涵蓋員工、消費者、人權及社區回饋等四個面向,其核心價值在於人權及公平。除了以上基本的社位責任資訊,企業若要更進階的貫徹社會責任,更可納入供應鏈管理或是資訊安全等範疇。

公司治理(Governance)

涵蓋公司管理高層、主管薪酬、審計、內部控管、股東權利、企業道德 、資訊透明、董事多元、企業合規等議題。
 

ESG 可如同一間公司的健檢報告,針對公司內外做評鑑,評估一間公司的整體表現,不僅要財務表現亮眼、照顧好員工與股東,更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企業規模不僅需要做大,更要長久達到永續經營。然而企業該如何有效評估自己的 ESG 表現是否優異 ? 甚至進一步評估合作夥伴的 ESG 呢?

雖然企業在「E」(環境)面向有如碳盤查等具體數據來評估,但在「S」(社會)與「G」(治理)兩個面向,因缺乏透明與標準化資料,讓企業難以衡量與改善自身表現,更遑論將 ESG 指標納入供應商選拔與管理的標準。 為了解決這個評估難題,鄧白氏的 ESG 評比透過「大量質化資料蒐集」並經過分析轉為「可量化的關鍵指標」,針對每一家企業皆能分別評估 E、S、G 三大面向的個別分數。透過大量蒐集企業新聞、公開資料等方式,鄧白氏不但可以計算出「S」(社會)與「G」(治理)兩個以往難以評估的企業面向,更可以比較同產業中的不同企業,哪一些企業 ESG 指標分數較高,哪一些則有待加強。

透過鄧白氏的 ESG 評比分析,不但可以加強企業對於自身 ESG 表現的理解,清楚知道自己應該加強的項目為何,也能以量化數據掌握合作夥伴的永續風險,有效強化綠色供應鏈與整體ESG策略佈局。

ESG組成: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
了解鄧白氏 D&B 提供的 ESG 方案
【 ESG 國際認證標章】國際通用 ESG 認證,國際訂單更好談
【 ESG Intellegence評鑑平台】: 協助企業進行ESG盤查,並提供來自全球企業的ESG數據

 

ESG與CSR有何不同

CSR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縮寫,最初是在1999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由當時聯合國秘書長所提出「全球盟約」計畫,CSR概念也涵蓋其中。2000年時,聯合國正式啟動「全球盟約」計畫,也將CSR的概念全球化以及標準化,讓整個計畫的推動及促進能夠更順暢。
CSR這一概念強調企業的運營不僅要關注財務回報,還應該考慮其行為對社會、環境和利害關係人的影響。其核心概念包含以下幾個面向:道德責任、社會責任、環境保護、員工關懷以及利害關係人。
ESGCSR最大的不同在於實踐性,前者是透過數據和指標來評估實踐的程度,後者則是較廣泛的囊括了企業永續發展的目標。先有CSR的概念之後,衍伸出ESG的評鑑標準,讓企業能夠有具體執行的方向。

為什麼企業開始重視ESG永續? 

近年來,疫情、戰爭、全球氣候變遷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影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與這個世界共存,同時企業也需要在營收成長及保護地球等目標上取得平衡,進而達到永續經營。疫情、戰爭及天災所帶來的影響,讓許多品牌供應鏈斷鏈,公司營收也面臨挑戰;網路興起的時代,更是讓企業的一舉一動被放大檢視,任何不當行為都會被快速傳播,企業聲譽也受損。現今的企業必須學習在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中,應該如何落實ESG,減少風險的衝擊。

大型企業開始揭露ESG相關資訊,除了靜態的ESG數據分數,更是需要透過動態的展現,讓企業揭露的不僅僅是過去的財務經營績效,更是以ESG的目標實現永續經營。


 
延伸閱讀
企業永續報告書怎麼撰寫?永續報告書又該涵蓋那些內容?
你的企業需要永續管理師嗎?來看看永續管理師如何幫助企業

了解鄧白氏 D&B 提供的 ESG 方案
【 ESG 國際認證標章】國際通用 ESG 認證,國際訂單更好談
【 ESG 自我評鑑】: 協助企業了解自身ESG體質,改進ESG更有方向

企業導入ESG所面對的問題?​

目前企業在發展ESG時,大多注重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較難兼顧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在台灣,企業在ESG相關知識及數據上資料不足,加上評比方式多元,因此,企業將ESG納入策略規劃時難以訂定清楚明確的方向,導致落實ESG成為遙不可及的目標。

若台灣中小企業要落實ESG且開始轉型為低碳製造,產品設計、原物料開採及製程皆需要開始調整,然而對於資源相對較少的台灣中小企業來說,發展ESG的任務也更為艱鉅。

ESG已經是全球潮流與企業發展趨勢,企業必須在這場國際賽局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鄧白氏提供企業商業數據以及ESG相關的公開資訊,涵蓋全球超過 1200 萬家上市及非上市公司,鄧白氏ESG評比與六大永續準則(包含CDP, SASB, GRI, UN SDGs, TCFD, UN PRI)同步,提供一致的基準,幫助企業兼顧短期獲利與長期競爭力。


 
延伸閱讀
ESG開始的第一步!碳盤查如何進行?溫室氣體又該如何管理?
淨零碳排是甚麼?中小企業如何開始著手?

了解鄧白氏 D&B 提供的 ESG 方案
【 ESG 國際認證標章】國際通用 ESG 認證,國際訂單更好談
【 ESG 自我評鑑報告】: 協助企業了解ESG體質,改善ESG更有方向

2025台灣企業最新 ESG 趨勢,企業如何跟上永續潮流?​

台灣企業的ESG淨零之路 可以從 2022 年發布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開始說起。藉由這項法規,台灣上市櫃企業開始規定必須製作「永續報告書」並且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其中資本額大於 20 億的企業必須於 2023 年開市編制永續報告書,並在2025 年規定所有上市櫃公司皆需完成永續報告書撰寫。
除了永續報告書的撰寫,溫室氣體盤查更是淨零轉型上重要的一大關卡。台灣法規從 2023 年起就陸續規定不同產業與規模的企業開始碳盤查,2027年以前上市櫃公司皆要全面完成碳盤查,並且在 2029 年底完成確信

 

碳盤查 v.s. 查驗有何差別?

碳盤查是企業自行蒐集能源使用與碳排放資料,並依標準方法計算出實際排碳量;而碳查驗則是由經過 ISO 14064-3以及 ISO 17029的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審核,確認盤查數據是否正確、完整且具備可信度。前者像是自己做帳,後者則像請會計師來核帳 ,兩者缺一不可,是邁向淨零的基礎工程。
 

2025 年起,台灣正式開徵碳費,針對年排放量超過 2.5 萬公噸的產業優先實施。碳費金額初期將由環境部公告,並逐步提高,以鼓勵企業減碳。這項政策不僅是邁向 2050 淨零的重要推手,也讓「碳排放」正式成為企業經營成本的一環,未來誰碳排多、誰就得多付錢。

隨著碳費開徵,企業也逐步完成碳盤查與碳查核,接下來台灣企業的 ESG 挑戰就是將每年企業的 ESG 數據與現況編入企業年報中,與財務報表一同定期公開發布,在此階段不得不提到【IFRS 永續揭露準則】。

【IFRS 永續揭露準則】將是接下來幾年,台灣企業進行 ESG 中不可忽視的法規。台灣政府規定上市櫃公司在 2029 年之前,必須按照【IFRS 永續揭露準則】的標準編制永續年報。其中要求企業揭露「所有與永續相關的財務風險與機會」,如 ESG 政策對獲利的影響,以及企業對氣候的具體影響,包含碳排放數據與減碳策略 ,而採用國際間通用承認的【IFRS 永續揭露標準】也是台灣上市櫃企業的 ESG 腳步與國際接軌同步的時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