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信用風險的工具有相當多種選擇,其中一種是應收帳款承購(Accounts Receivable Factoring),其交易概念也可稱為應收帳款融資。應收帳款是每家企業開始有實際買賣關係後,所產生的財務會計項目,在還沒收到款項之前,應收帳款承購可以變成一種靈活的資金調度方式,以及降低可能無法收到帳款的風險管理手段。
鄧白氏今日公布台灣企業ESG評比表現!截至2023年8月底,美商鄧白氏在全球186個市場中推出ESG數據,全球ESG數據總量已突破8,000萬家企業,其中台灣的ESG數據量也顯著成長,從今年1月的17.7萬筆,在八個月內迅速提升超越30萬筆,增幅69%。這30多萬家台灣企業,涵蓋了台灣超過900間上市公司的ESG評比表現,公開發行公司(上市、上櫃、興櫃)及其子公司ESG分數達1萬筆,非公開發行公司ESG分數筆數多達29萬筆以上。
企業在供應商管理及採購管理,為何變得至關重要?在全球化及數位轉型的背景之下,加上地緣政治造成關稅壁壘﹨貨運系統供不應求,以及俄烏戰爭促使能源、原物料價格大漲,各種黑天鵝事件致使景氣變幻莫測,要掌握市場脈動更顯步履維艱。
伴隨ESG成為評估企業營運穩健性、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近年台灣及海外企業大幅設立「永續管理師」專職,協助組織邁向永續之路有可遵循的指導方針。根據國際媒體GreenBiz統計,2020年以降企業設立永續相關職務大幅成長 ;台灣知名人力銀行則發現「ESG永續管理師」是2022年十大亮點職務之一,顯見全球勞動市場對「綠領人力」更為求才若渴。
舉凡有商業貿易行為就會有金流的產生,「應收帳款」指的是企業出售商品或提供貨物/服務後,會生成一筆應收帳款,客戶有義務在一定期限內(多半給予客戶30 ~ 90 天時間)支付款項。 因此在定義上,「應收帳款」是客戶應該支付但還沒有支付的費用,本質就屬於客戶的「欠款」,如果客戶持續不付款,最終這筆費用就會變成呆壞帳。
有些產品要出口到美國,經常被詢問「你這個有通過FDA的認證嗎?」所謂FDA,指的就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由聯邦政府授權,從事食品與藥品管理的最高執法機關。
根據維基百科2,描述FDA主要職能是負責對美國國內生產及進口的相關項目進行監督管理,這些產品須經過FDA檢驗,證明安全才可在市場上銷售。
永續報告書前身為 CSR 報告書,在 2021 年起由金管會統一更名為永續報告書,永續報告書的主要目的為公開企業在環境、社會及治理相關的資訊,傳達企業在永續經營上的規劃與成果,透過提高資訊透明度的方式,讓各個利害關係人能透過永續報告書,清楚的檢視企業的永續政策推動與管理成效。
溫室氣體造成地表升溫、極端氣候現象頻傳,聯合國呼籲減碳行動刻不容緩,「淨零減碳」是全球共同課題,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球已有超過110個國家宣示在2050年(一些國家在2060年)要達到溫室氣體净零排放的目標。 對於企業,減碳大戰為何無法置身事外?未能落實溫室氣體盤查、制定減碳策略,將與營運競爭力息息相關。
呆帳(Bad Debts)指的是企業提供貸款或其他債權行為,當客戶、借款人不再有能力或無意願償債,導致企業無法回收款項,在會計帳目上,就會被列為「呆壞帳費用」。
呆壞帳費用產生後,會讓公司損益表的應收帳款金額變少,因此呆帳會影響一家企業的財務預測及造成現金流不穩定,更嚴重者,影響企業的信用評等和聲譽。所以一家營運良好的企業,為了維持自身金流穩定,必定要適時監督客戶信用與金流狀況。如何妥善處理呆帳,並適時監測自身與客戶財務風險,成了企業經理人的必修課。
商業環境不管經過多長時間嬗遞、多少商業模式迭代,不變的是,就是越能掌握全面的資訊的企業,像是市場走勢、金融狀況、智財權…等,做生意時越能確保自己維持領先優勢。不過時間也是經營事業的成本之一,越來越多人會選擇「工商徵信」管道,透過長期追蹤、及早洞察來避開潛在的風險。
美商鄧白氏今天發布2023年第二季的「台灣企業樂觀指數」(BOI)調查報告,整體企業樂觀指數為65.4,較上一季上升6.7%。這是自2022年第三季以來首度止跌回升,終結連三季下跌。調查的六項參數中,包括銷售量、新增訂單量、浄利潤與雇用員工數等四項參數的樂觀程度均有所提升。
美商鄧白氏今天發布2023年第三季的「台灣企業樂觀指數」(BOI)調查報告,該指數顯示,自今年第二季以來,BOI已連續兩個季度增長。
「台灣企業樂觀指數」調查,主要係依據製造業和服務業受訪者對六個關鍵參數的樂觀程度,即營業收入、稅後淨利、銷售價格、新增訂單數量、備貨水準和雇用人數。
美商鄧白氏今天發佈2023年第一季的「台灣企業樂觀指數」(BOI)調查報告,整體企業樂觀指數為61.3,較上一季下降24.7%,年減51.1%,創下自2021年第一季以來九個季度的新低,尤其是半導體產業、機械設備相關產業樂觀指數皆創新低。美商鄧白氏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孫偉真指出,本季最樂觀的是飯店與餐飲業,第二樂觀的是資訊與通訊業,至於生技醫療產業在銷售量、新訂單、銷售價格及備貨水準等四項參數的樂觀程度也較前一季有所提升。本季最悲觀的則是批發與零售業。
美商鄧白氏今天發布2022年第四季的「台灣企業樂觀指數」報告,此調查目的在衡量商業社群的脈動。該指數顯示,2022年第四季的企業樂觀指數較上一季有所下降,調查中的六個參數,銷售量、新增訂單量、浄利潤、備貨水準、雇用員工數等的樂觀程度均有所下降。
2022年第三季的「台灣企業樂觀指數」報告顯示,2022年第三季的企業樂觀指數較上一季有所下降,調查中的六個參數,銷售量、新增訂單量、浄利潤、備貨水準、雇用員工數等的樂觀程度均有所下降。
疫情使全球供應鏈皆緊繃起來,損失程度從輕微到慘重不等。由此產生的壓力性的斷鏈無法自行復原;在公司開始為未來重建和優化之前,供應鏈需要獲得修復。在多數情況下,供應鏈的中斷可以在公司的數據中辨識出來,也可助於尋找特定類型的風險。鄧白氏提出了全球採購長認為需關注的六種風險領...
2022 年第二季的企業樂觀指數較上一季有所上升,調查中的四個參數,銷售量、新增訂單量、浄利潤的樂觀程度有所上升;而備貨水準、雇用員工數的樂觀程度則有所下降。因全球經濟復甦,加上新興科技應用及數位轉型商機帶動產業發展,即使受到外部風險影響,台灣的第二季整體企業樂觀指數仍為 133.1,上升 6.2%。
2022年台灣第一季整體企業樂觀指數較上一季下降,對銷售量、新訂單和浄利潤的樂觀程度已跌至低點。調查顯示外部風險影響了2022年第一季企業樂觀指數,大陸經濟面臨放緩以及Omicron疫情,都影響本季的企業樂觀指數。
當俄烏間的衝突持續僵持,其間造成的影響橫跨全球,而台灣也不例外。隨著通膨壓力逐漸增大,企業所面臨的全球供應鏈與貿易挑戰也會逐漸增加,供應鏈將間接波及影響台灣。
全球企業持續努力在應對疫情帶來的通貨膨脹及供應鏈中斷造成的商品價格上漲。在這種動盪環境中,俄羅斯-烏克蘭危機帶來的新後果可能使世界面臨能源供應的長期減少、影響糧食安全的嚴厲制裁及維持生產關鍵技術所需的稀有金屬供應。這些後果再加上一場重大的人道主義危機,使此動亂更加複雜。